药品开发过程中,离不开关注性物质这个话题。这一类物质,包含但不限于像塑化剂,亚硝胺,双酚A,动物源材料,噻唑类等,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类物质,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物质的潜在致癌,致畸等毒性。那么,对于玻璃类的包装材料,从其本身出发,(原料,生产工艺等),会有哪些潜在的物质呢?这就需要从玻璃的生产工艺说起
影响潜在物的因素
玻璃,从源头上,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矿物砂石,及加工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添加剂,对于管制瓶来说,先是得到玻管,再通过成型,得到终产品;产品通过包装之后,进入药品厂商手中;对于模制瓶,出于模制成型的需要,原始的材料配方,比如氧化硼等会作一些调整,此外,因为它是通过模具更加全面的接触得到成品,这与管制瓶又略有不同,具体可以参看历史文章:模制瓶与管制瓶对比与特点[文献1];这些加工工艺的不同,势必也会影响到潜在的物质(其中就有关注性物质的可能性);另外,如果瓶子有额外的处理过程,比如说硅化,也增加了其它的可能性。
总而言之,玻璃的原始配方,加工,后处理及包装过程,都有可能引入潜在的物质,包括关注性物质。
潜在物质的分类
关于潜在物质(这里不是指关注物质),我们可以根据玻璃包装材料的特点,进行分类:有机物与无机物。为什么要这么分呢?其实这还是与玻璃的加工工艺有关。在玻管的拉伸过程中,高温高达1600多度;在瓶子的加工过程中,温度也高达1300多度;在这么高的温度条件下,玻璃当中的有机物,早已经灰飞烟灭得差不多了;而无机物,尽管有可能会挥发,在玻璃表面进行重构,无法消除。
当然了,在加工成型得到玻璃容器之后,比如还有其它的表面处理,如硅化处理,这样的情况下,就要考虑有机物的问题了。所以,在加工成型,经历烈火淬炼的前后,就相当于是一个分水岭;如果在这之后,没有一些特殊工艺,保证正常清洗,有机物的潜在物质,甚至是关注性物质,风险就相对较少,这时候,结合包装材料供应商的一些研究基础上的声明,就可以至少从法规等方面回答监管的问题。我们下面,就从有机物与无机物两个角度,来分析下管制玻璃包装容器中的潜在物质。
潜在的有机物
如前所述,在玻管与容器的加工过程中,高温可以几乎去除所有的有机物,但是,如果这些外在的有机物来源,发生于高温加工的后期,或者是之后(比如来自于机械上的成型油),来自包装膜中的有机物迁移等(如一些聚烯烃膜的开口爽滑剂等),那就有可能在药厂接收到这些产品时有相应的污染;为了控制该过程,通常在生产线,包装方式等方面,会进行相应的优化,以确保该可能性降到最低;当然了,对于那些非免洗免灭的产品,在药厂还会再进行下一步的清洗,吹干,去热原过程。
通常药材厂商也会提供相应的声明与说明文件,表示相应的污染源经过控制,风险极低。
潜在的无机物
无机物主要是来自于一些无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。由于玻璃本身是由一些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熔融连接而成,而这些金属氧化物通常来自于一些矿物,矿物中也就多少会混杂各种无机的元素;另一方面,在玻璃加工过程中,也要加入一些助剂,比如说是澄清剂,也会成为这些潜在的来源。关于金属无机物中的关注物质,自然少不了ICH Q3D,里面的鱼骨图也列出了可能的无机物来源。就包装材料而言,它则是更加关注于与包装材料相关的潜在来源。
图1 可能引入无机杂质的不同环节
在ICH Q3D中的5.4中,把建议考虑的无机金属杂质进行了分级 [文献 2],包含了Class 1,Class2A,Class 2B与Class 3,其中的1类是毒性最高的。
表1 不同分级下的金属元素杂质
咱们再回到玻璃的生产加工过程,来看看这些指定元素是不是有可能与哪些环节相关。首先,就是那些因为矿物的原因,有可能会引入一些无机的元素;再者,需要重点提一提的,就是As元素,一个比较特殊的东东。在玻璃的生产过程中,因为高温下,有不同的一些气泡产生,这时候,就需要一些相对容易挥发的,气化的东西,这时候氧化砷(或者是别的形式的砷的氧化物)就上场了。加了它之后,它可以降低熔融过程中的气泡,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加工助剂,并且因为温度较高,实际上其残留几乎不计。
在目前的标准中,YBB的规定为0.2 ppm;EP与USP为0.1ppm。实际上的测试数据,则是远低于这个值,根据ICH的日PDE,及药品的用量,可以大致估计一天的摄入量,实际情况下的As,计算得到的值,则是远低于日单人PDE(15 μg/day);也就只有在每天用药非常多的情况下,比如麻醉用药,可能会得到相对更多的日均摄入,这时候就要进行相应的评估。
如何确保法规符合性
随着国家医药改革的推进,关注性物质在药品申报时肯定也是一个重点。在有机杂质方面,以亚硝胺类物质为例,在2020年就出了一个《化学药物中亚硝胺类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征求意见稿)》[文献3],因此这一类亚硝胺类物质在提交申报时必然被关注。在包材方面,药企也会向包材厂商获取相应的声明,除此之外,还得在除包材之外的其它角度,按照该指导原则,作相应必要的研究。
在无机杂质方面,则是根据包装材料厂商的一个提取报告或者声明为基础,再结合药品,做模拟实验,长期加速实验等,对于最终药液中的那些无机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大小,及变化趋势等,进行相容性的研究。
今天就分享到这,帮助大家初步了解玻璃包装相关的有机与无机潜在杂质。
参考文献:
1. 往期文章:模制瓶与管制瓶对比与特点
2. https://www.ema.europa.eu/en/ich-q3d-elemental-impurities
3. https://www.nmpa.gov.cn/directory/web/nmpa/xxgk/zhqyj/zhqyjyp/20200110185401379.html